□蒋璟璟
商场里,抱着巨型毛绒玩偶的是一个打扮成熟的上班族;漫展上,越来越多成年人加入动漫周边抢购大军……积木、盲盒、棉花娃娃,这些原本属于童年的快乐,如今却成了不少成年人的心头好。近日,“为什么越来越多成年人爱上了儿童玩具”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门话题。有人将之视作释压新宠、成长安全屋,也有人将之说成是精神返祖。(半月谈)
成年人爱上儿童玩具,或许还是应该加上“重新”二字,“成年人重新爱上儿童玩具”。当年那些盼望着长大、早早以“小大人”自居的孩子们,如今又无比享受地“缩回”那么从前的自己。成年人的“儿童化”,往往就体现在这些细节上。其实,时至今日,倘若仅仅以“玩具”而论,成年人与儿童的界限,早就没有那么泾渭分明了。孩子们可以玩着“拟大人”的玩具,大人们当然也可以玩着“儿童化”的玩具。
“玩具”与“心理年龄”“心智”,并不是确定对应关系。当代人的精神生活里,那些经典的儿童玩具,被“二次赋义”,因为有了不一样的意涵,所以简单将之归纳为“孩子气”“低幼化”并不准确。就算是一件看起来幼稚的玩具,也完全可能被人们赋予很深沉的情感。就此而言,一个孩子玩的“棉花娃娃”,和一个大人玩的“棉花娃娃”,是一样的,又是完全不一样的。关于玩具的“好玩”,每个人的见解,迥然不同。
有观点将成年人“儿童化”的流行,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归因,认为其是内在安全感的一种退缩和对现实责任的柔性反抗……这种大而化之的解释,远不足以匹配当代人认知与心智的多样性。就算是把玩着“儿童玩具”,也可以被投诸很成人的情感、情绪。所以,还真不能把成年人玩儿童玩具说成是“儿童化”,更不宜把成年人的这种所谓“儿童化”机械定义为精神返祖——面临着各自的问题,寻找着各自的解药,这种自我疗愈的努力,并不是回到童年的回避。
儿童玩具,对于很多大人来说,都有一种天然的熟悉感与接近性。重新玩这些玩具,并不需要多少学习成本,却可以轻易闪回到从前的时光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这就很像是一种触发装置,让那些大人们从过去汲取精神资源股票配资查询网址,来应对当下、回应自我。
鼎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